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技术资料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常见问题
什么是山洪无线预警系统?
发表时间:2025-09-26 16:43:07

山洪无线预警系统是一套利用物联网、通信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,对山区小流域的降雨、水位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自动监测,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快速将预警信息传递到危险区,从而为人员疏散和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的综合性系统。

 

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山洪“来得快、破坏力强、预测难”的问题,实现从“被动救灾”到“主动避灾”的转变。

 

 山洪灾害预警系统_副本.jpg


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

 

一个完整的山洪无线预警系统通常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:

 

1.前端感知层(监测站点)

雨量监测站:实时测量特定区域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,是预测山洪发生可能性的最关键指标。

水位监测站:安装在溪沟、河道的关键断面,实时监测水位变化。当水位超过警戒线时,直接发出警报。

视频/图像站:用于远程直观查看现场情况,辅助验证报警信息。

地质灾害传感器:如土壤含水量传感器、位移监测站等,用于综合判断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。

特点:这些站点通常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地区,采用太阳能供电,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。

 

2.数据传输层(无线通信网络)

负责将前端数据传回指挥中心。根据现场环境不同,采用多种无线方式组合:

4G/5G公网:最常用、成本较低的方式,在信号覆盖好的区域优先使用。

卫星通信:在公网信号盲区(如深山老林)作为备份或主要通信手段,确保通信永不中断。

短波/超短波(VHF/UHF):适用于特定区域组网,抗灾能力强。

LoRa/Zigbee等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:适用于传感器之间的短距离、低功耗自组网。

 

3.平台决策层(预警中心平台)

通常部署在县/市级的水利或应急指挥中心。

数据接收与处理:汇集所有监测站点的数据,进行清洗、存储和管理。

预警模型分析:内置山洪灾害预报模型,根据实时雨量、累计雨量、土壤饱和度、地形地貌等数据,自动计算并生成预警级别(如蓝色、黄色、橙色、红色预警)。

一张图展示:在电子地图上可视化显示所有站点位置、实时数据、预警区域、危险区人口分布等,一目了然。

会商与决策支持:为指挥人员提供数据支撑,辅助进行人工研判和决策。

 

4.信息发布层(预警信息传递)

负责将预警信息最终送达受威胁的群众。

无线预警广播:在村庄安装高音喇叭,通过4G/5G或卫星信号远程触发,自动播放预警语音,覆盖范围广。

短信/手机APP:向特定区域的村干部、网格员和群众发送预警短信或APP推送。

声光报警器:在关键地点安装,发出强烈的声光信号,尤其在夜间效果显著。

电视、广播、新媒体:通过社会公众媒体广泛发布预警信息。

简易预警设备(如手摇报警器、铜锣):作为最后一道防线,当电力通信中断时,由巡查人员人工启动。

 

系统的工作流程

 

1.实时监测:前端传感器持续采集雨量、水位等数据。

2.自动传输: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平台。

3.智能研判:平台根据预设阈值或预警模型,自动生成预警信息。同时,值班人员结合天气预报进行人工确认。

4.一键发布:指挥人员确认后,可“一键式”将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(广播、短信等)同时发布。

5.群测群防:村级责任人收到信息后,立即通过大喇叭、敲门等方式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。

6.反馈评估:系统记录信息发布和响应情况,用于事后评估和改进。

 

系统的优势与挑战

 

优势:

自动化、智能化:24小时不间断监测,减少人为误差,响应迅速。

无线部署灵活:克服了山区有线网络铺设困难的难题,建设周期短。

预警精准高效:可实现“点对点”预警,针对特定村庄或区域,避免“一刀切”扰民。

多手段覆盖: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段,确保信息在极端条件下也能送达。

 

挑战与未来趋势:

挑战:

通信保障:在极端天气下,公网信号可能中断,需加强卫星等备份通信。

预报精度:小尺度、突发性山洪的精准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。

维护成本:野外站点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维护需要持续投入。

“最后一公里”:确保预警信息能叫醒每个人,并转化为有效的避险行动。

 

山洪无线预警系统是守护山区人民生命财产重要一环,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,极大地提升了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