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背景
1.1背景
随着水路运输的日益繁忙和桥梁数量的增多,船撞桥事故风险凸显。此类事故不仅可能导致桥梁结构严重损毁、交通中断,更可能引发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。传统的人工瞭望、灯光信号等手段已难以满足复杂水文气象条件下的安全保障需求。
1.2目标
构建一套全天候、多层级、智能化的桥梁防撞预警监测系统,实现:
主动预警:对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船舶进行早期发现、跟踪和预警。
风险评估:实时计算船舶的航行风险等级(如偏航、超速、超高)。
多重告警:向桥梁管理方和船舶双方发布预警信息,实现联动响应。
数据追溯:记录航行轨迹和预警事件,为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提供依据。
最终目的:最大限度预防船撞桥事故,保障桥梁、船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二、系统设计原则
可靠性:系统需7x24小时稳定运行,关键设备有冗余备份。
先进性:采用成熟且先进的技术,确保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落后。
可扩展性:采用模块化设计,便于后期增加监测点和功能升级。
易维护性:系统应具备自诊断功能,方便运维人员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。
经济性: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,优化方案,控制建设和运维成本。
三、系统总体架构
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: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。
四、系统详细组成与功能
4.1感知层(前端监测设备)
感知层负责采集桥梁周边水域的船舶动态数据
(1)雷达子系统:
功能:全天候、全天时探测、跟踪和测量桥梁周边(如上下游3-5公里)的所有水面目标,获取目标的距离、方位、速度等信息。
优势:不受光线、天气影响。
部署:在桥梁制高点或桥塔上安装高性能雷达。
(2)AIS(自动识别系统)子系统:
功能:接收船舶主动发送的静态信息(船名、船长、船宽等)和动态信息(位置、航速、航向等)。
优势:可识别船舶身份,信息准确。
局限:依赖船舶设备完好且开启,无法探测未安装AIS的小型船只(如渔船、农用船)。
部署:在桥梁两端部署AIS基站。
(3)视频监控子系统:
功能:
实时监控:提供直观的现场画面。
智能分析:利用AI视频分析算法,自动检测、识别和跟踪船舶,特别是弥补AIS对“三无”船舶(无AIS、无船名、无船籍)的监测盲区。可进行船舶超高检测。
部署:采用高清透雾球机与枪机结合的方式,覆盖关键水域。桥墩可部署监控,用于事后取证。
(4)激光/超声波超高检测子系统:
功能:在桥梁通航孔净空高度以下一定位置,横向布设激光或超声波扫描设备,精确测量通过船舶的实际高度。
优势:直接测量,精度高,是防范超高船舶撞击的有效手段。
(5)水文气象监测子系统
功能:监测风速、风向、能见度、水流速度等。恶劣天气条件可作为风险预警的辅助判断因素。
部署:在桥区水域部署小型气象站和水文仪。
4.2传输层
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安全、稳定、高效地传输到监控中心。
主要方式:采用光纤专网为主,保证大数据量(尤其是视频流)的稳定传输。
备份方式:采用5G/4G无线网络作为备份链路,确保在主链路中断时系统仍能工作。
4.3应用层(监控中心平台软件)
(1)数据融合与处理引擎:
将雷达、AIS、视频等多源数据进行时空配准和融合,形成统一的、唯一的船舶航行动态画面。
(2)电子围栏(虚拟航标)功能:
在电子江图/海图上,为桥梁通航孔两侧和上下游划定预警区和报警区。
预警区(一级):船舶进入该区域,系统进行提示。
报警区(二级):船舶进入该区域或出现异常行为(如航向直指桥墩、速度过快、超高),系统触发报警。
(3)智能预警与风险研判模块:
碰撞风险算法(TCPA/DCPA):实时计算船舶与桥墩的最晚施舵点和最近会遇距离,预测碰撞风险。
行为异常分析:判断船舶是否偏航、滞航、掉头、超速等。
分级预警机制:
提示(低风险):船舶正常进入监控区域。
警告(中风险):船舶航向有风险或进入预警区。
警报(高风险):船舶有极高碰撞风险,进入报警区或检测到超高。
(4)预警信息发布模块:
对船舶发布:
语音广播:系统自动或人工通过VHF电台向特定船舶喊话。
短信(MSG):将预警文字信息直接发送到船舶的AIS终端显示屏上。
LED显示屏:在桥梁两侧或引桥上安装大型LED屏,发布文字预警信息。
高音喇叭/声光报警器:进行声光警示。
对桥梁管理中心发布:
在监控大屏上以声、光、弹窗等多种形式醒目提示,并给出处置建议。
(5)数据管理与运维模块:
数据存储:记录所有船舶轨迹、预警事件、操作日志等,支持历史数据查询与回放。
系统运维:监控所有前端设备和后端服务器的运行状态。
五、系统工作流程
1.目标发现:雷达和视频发现所有水面目标,AIS识别出有AIS的船舶。
2.数据融合:系统将同一目标的多源信息关联,形成综合航迹。
3.电子围栏判断:系统实时判断船舶与电子围栏的关系。
4.风险研判:系统根据船舶位置、速度、航向、高度等信息,实时计算风险等级。
5.分级预警:根据风险等级,自动触发相应级别的预警。
6.信息发布:通过VHF、AIS-MSG、LED屏等方式向船舶发布预警;同时在监控中心告警。
7.联动处置:桥梁值班人员确认警情,可通过VHF短信与船舶沟通,必要时报告海事部门介入。
8.记录归档:整个预警过程的所有数据被完整记录。
六、方案特点与优势
多技术融合: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,实现无盲区、高精度监测。
AI赋能:智能视频分析有效弥补了对“三无”船舶的监管漏洞。
主动预防: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,变被动为主动。
多重告警:同时提醒管理方和船舶,形成联动闭环。
模块化设计:可根据桥梁重要性、通航密度和预算灵活配置。
七、实施建议
1.前期勘察:对桥梁的地理环境、通航状况、现有设施进行详细勘察。
2.分步实施:可先建设核心的雷达+AIS+视频系统,后期再逐步扩展超高检测、水文监测等功能。
3.协调联动:系统需与当地海事、航道管理部门的数据进行对接,形成监管合力。
4.运维保障:建立专业的运维团队,制定定期巡检和维护制度。
本方案提出的桥梁防撞预警监测系统,通过构建一个集感知、通信、智能分析和预警发布于一体的综合平台,能够显著提升桥梁的主动安全防护能力,是应对日益复杂的通航环境、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的必要技术手段。